告别了万物生长的春,进入到众生并秀的夏。“槐柳阴初密,帘栊暑尚微”,时至立夏,日暖发生,林里微风细雨,竹间虫鸣声声,一切生命的活力在此时开启倍速增长,万物都向着繁盛而去。在此暑气微醺时节,沙州之上的绿荫在阳光之下渐盛,敦煌的漫漫长夏也将于此开启。
立春俗称“打春”,乃万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义。立春之初,风和日暖,万物复苏。岁月流转,沧海桑田,源于中华民族的时岁文化,仍在今日的现代文明中,传承不息。
雨水时节,冰雪融化,候鸟北归,万物欣欣向荣。如雁归来于热爱的故土,自荒芜的戈壁至春雨淅沥的江南,守一不移的中华儿女将对故土的热爱作为了亘古不变的话题。雨水,将春的润意沁入人心,暖融这一份流转千年的乡韵。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这一日起,春气萌动,春雷乍动,万物复苏萌发,唤醒了大自然的生机活力,也迎来了繁花渐盛。仲春时节迸发的生机,承载着人们对生灵万物的敬意,随着隆隆春雷,融入老人手中一抹药香,飘转成了千年不散的健康平安之愿。
春分古称“仲春之月”。春分日,昼夜均,寒暑平,自此之后和煦的阳光,逐渐回笼大地,万物在明媚的春光里恣意生长。时至今日,春日的第一抹茶香,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佳肴。在千年流转中,这样的茶香,既赋予仲春时节新生之意,又使其成为不朽的岁时。
清明,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一个节气,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。清明节气,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,万物借助春日的勃勃生机,不断生长繁盛;清明节日,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。王假有庙,节令行至此时,画卷所展开的不仅是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,亦是今人对先祖无限的追思与怀念。
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。浮萍始生,雨润万物,新芽踩着春日的尾巴汲取养分。春日的细雨滋养百谷,也浇灌着一代代“莫高窟人”坚忍不拔的意志,激励着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奉献与担当精神。